元宵節(jié)是漢民族延續(xù)兩千年的傳統(tǒng)節(jié)日,始于漢代帝王正月十五祭祀太一神(類似造物主的神靈)的活動。漢時的長安城是世界的中心,這一夜天下星月輝映,全城取消宵禁,城內張燈結彩,盛大的燈火通宵達旦,百姓乘著新年后的余興,披著早春稍帶寒意的輕柔晚風, 踏月觀燈、 猜謎射覆、萬眾歡騰。古人將夜又稱為宵,故名“元宵節(jié)”,道家又叫“上元節(jié)”,是中國獨具風采的傳統(tǒng)節(jié)日。 不同朝代的元宵節(jié)
隋唐之際, 是中國又一個大一統(tǒng)興盛的時代,元宵節(jié)更加大放異彩。唐代同樣有宵禁, 但在元宵節(jié)前后幾日, 卻特許馳禁, 放三夜花燈, 稱之為“ 放夜”。當此之時, “ 誰家見月能閑坐, 何處聞燈不看來” (崔液《上元夜六首》) , “千門開鎖萬燈明, 正月中旬動帝京” (張祜《正月十五夜燈》)。從王公貴族到平民百姓無不走出坊門, 夜游觀賞那爭奇斗艷的各式花燈, 以致車不能掉頭, 人難以轉身,甚至有的人被擠得懸空而起。據(jù)《輦下歲時記》記載: 唐睿宗上安福門觀燈, 讓太常作樂歌, 宮女歌舞, 朝士中能文者填寫踏歌詞, 踏歌“聲調入云”。到唐玄宗時代,為上元節(jié)曾特意修建一座燈樓,其廣達二十間, 高達一百五十尺, 燈樓上懸掛著珠玉、金銀穗, 微風吹來, 金玉錚錚作響。燈上又繪龍鳳虎豹, 作騰躍之狀, 栩栩如生。唐玄宗又在東都“ 大陳燈影, 設庭燎, 自禁中至于殿廷, 皆設蠟炬連屬不絕”。既然皇帝提倡, 就會上行下效;视H國戚也競相夸富斗奇, 燈火設計, 各盡巧思,民間花燈也是花樣層出不窮。長安城中徹夜輝煌如晝。蘇味道《正月十五夜》詩序中寫道: “ 京城正月望日, 盛飾燈火之會, 金吾馳禁,貴戚及下里工賈, 無不夜游。車馬駢闐, 人不得顧, 王主之家, 馬上作樂, 以相夸競, 文士皆賦詩以紀其事。”
宋代元宵節(jié),皇帝先到寺觀行香,再登御樓或東華門的東西角樓, 與近臣宴飲,與民同樂,賞燈觀舞,水滸傳中有生動的描寫。由于宋代從京師到民間都十分重視元宵放燈, “燈市”由此產生,同時煙火也興盛起來,火藥不僅制成炮仗, 而且制作煙火。除過花燈與煙火以外, “打燈謎”也正式流行開來,把謎語書箋貼在元宵彩燈上供人猜射, 讓人們一邊賞燈, 一邊猜謎。宋代元宵期間的雜技活動也豐富多彩,如《東京夢華錄》記載: 擊丸、蹴鞠、踏索上竿, 趙野人的“ 倒吃冷淘”, 張九歌“吞鐵劍”, 李外寧藥法傀儡, 小健兒“吐五色水”等等,給元宵節(jié)增添了節(jié)日的奇光異彩。從宋代開始,民間即流行一種元宵節(jié)吃食,最初叫“浮元子”后稱“元宵”,元宵以白糖、玫瑰、芝麻、豆沙、黃桂、核桃仁、果仁、棗泥等為餡,用糯米粉包成圓形,可葷可素,風味各異?蓽、油炸、蒸食,有團圓美滿之意。
到了明代, 元宵節(jié)放燈從正月初八到十八,延長為十天。京師東華門外有“燈市”, 貴賤相雜睞, 貧富相貿易。富者張燈四夕, 貧者僅一夕, 更貧困者無燈。明人張岱在《陶庵夢憶》中記載了當時燈節(jié)耍獅子、放煙火、鼓吹彈唱, 擠擠雜雜, 大街小巷, 通宵以樂,在明代小說、戲劇中有更多的記載。清代從元旦到元宵節(jié), 舞獅子、舞龍、鬧社火、踩高蹺、跑旱船、扭秧歌、打腰鼓等活動都涌到節(jié)日期間, 每日社火不斷, 鑼鼓喧天。直至今天,古代耍獅子、舞龍燈、鬧社火之風更盛, 尤其是鄉(xiāng)村農民鬧社火、踩高蹺, 走鄉(xiāng)串鎮(zhèn), 往往絡繹數(shù)十里不絕。
渭南的元宵節(jié)風俗
渭南元宵節(jié)以社火非遺民俗展演、秦腔戲曲、各縣市特色小吃最為引人。城區(qū)內每年的社火展演是全民參與的一場盛會,各縣市區(qū)民間社火還有不同風俗,其中以韓城陣鼓、合陽上鑼鼓、富平老廟老鼓、潼關芯子、古戰(zhàn)船、渭南跑旱馬、蒲城八仙板等最具特色。MvF渭南新聞網(wǎng)
韓城陣鼓是一種古老的社火表演形式,盛行于陜西韓城南部,尤以南塬的城北村最具代表性。韓城陣鼓是一種宮廷式鑼鼓,表演時氣勢宏大,隊伍嚴整有序。雖為宮廷式鑼鼓,其嚴謹表演形式卻融入了喜慶的因素。有文字記載的韓城陣鼓可追溯到明朝萬歷年間。群眾將其用于自娛自樂,慶賀風調雨順,國泰民安,整個表演隊伍喜用百面鑼鼓出現(xiàn),陣容布局以中心直徑一米開外的大鼓為統(tǒng)領,小鼓若干圍拱大鼓,右邊半百镲,左邊半百鑼,前后隊末必有兩三面馬鑼,花桿居于兩側外圍,形成大小鼓居中鑼镲長陣分別兩邊的龐大陣容。此陣容中,指揮者手執(zhí)三米長的竹桿及令旗,指揮整個鑼鼓隊伍。動用桿,靜甩旗,英武雄壯,氣宇軒昂,正是“百面鑼,隨大鼓;镲子隔,馬鑼補;看花哨,數(shù)小鼓;看姿勢,像猛虎”。陣容后有50面龍鳳旗,更添其恢宏壯麗的氣勢。
合陽上鑼鼓這是伏六鄉(xiāng)東雷村獨有的民間藝術形式,以“狂、蠻、怪、狠”的特點出名,具有強烈的群體性、爭斗性和舞蹈性,具有濃郁的黃河文化特色。每次表演,村中按地域分成兩社,各組一隊鑼鼓,鼓點急促,動作剛勁,演員們赤膊、頭插野雞翎奔逐上場,鑼鼓喧天,喊聲不絕,風格粗獷豪邁。潼關芯子由成年演員身上捆著鋼筋架,將化妝后的小孩架在肩上,造型有刀尖上站人、算盤珠上立人、煙袋鍋上立人、雨傘尖和扁擔兩頭站人等,形象奇妙而夸張;古戰(zhàn)船由演員扮演文官武將,其船體和演員渾然一體,真假難分,模仿戰(zhàn)船在水中行進戰(zhàn)斗。臨渭區(qū)跑旱馬,表演者著彩衣,身托馬頭道具,舉紅傘,敲小鼓舞動全場,戲劇效果異常生動。
渭南是秦腔的發(fā)源地之一,華陰老腔近年來更是聞名全國。除此之外,華縣皮影、大荔面花、富平陶藝、泥塑、渭南剪紙等非遺產品也聲譽遠播。各縣市特色小吃以水盆羊肉、渭南時辰包子、韓城羊肉糊卜、大荔肘子、富平柿子餅、太后餅、潼關醬菜、合陽踅面等為代表。在元宵節(jié)中,渭南人賞社火、觀戲曲、看非遺展覽已是每年必備節(jié)目。